28

回到台北了。

年了,朝思暮想同一件事情的十年,即使想家也不斷向上的十年,也從一個一有什麼事情就向全世界嚷嚷的小女生,到現在常常不知道要如何去示弱,自己的辛苦、自己的輪廓,只剩自己才摸得到。

要與不要,前進和後退,追求和放棄,需要的勇氣都一樣多,甚至,後者需要更多。是時候不要再原地打轉了,學習自己能夠做多少事之後,還有一大段的功課是學習接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芝加哥的光那些氣宇非凡但從未被正式命名的光我都先收進心裡了,即使後來認清了那樣的夢遠遠超出自己能承受的範圍,那都曾經是我的夢,不管過了幾年,記起時都不該覺得彆扭

我每次都想著,28歲,是張懸寫「關於我愛你」那首歌時的年紀。我還是對於我們都出現在台北感到很不可思議,好像還活在夢裡一樣,這個城市呀,就算再怎麼令人失望也還是很親。步伐小小的我,像一顆塵埃終於落定,卻比塵埃多一些光芒。這些年來,我深知因為渴、迫切、無助而產生的心痛,以及因為得不到或失去而臉頰發燙是什麼樣的感受。因此今年,雖然在本該熱鬧歡慶祝的生日裡,理當要說一些舒適的話,但我卻想要許一個不合時宜的願望,那就是,我想要一輩子記住這些心痛的感覺。正是因為太瞭解心痛的感覺,才更有能力去體會沁涼、滿足,和他人伸出援手時的善意,也是在這種交替的時刻裡,我感到真切地活著,才知道要怎麼有溫柔的心情。

總有人望向星星

“The process of coming to realization can be very slow and quiet. It’s not a singular light bulb moment, but as a series of events that has brought her to this place.” — Anonymous

“Denial can be much larger and more powerful force than we could ever imagine, which it blinds us. You know something isn’t right, but you are taught not to name your feelings.” — Anonymous

“The sorts you are. We might be the worst possible thing in their mouth, but look at it, we are still genuine, we are still kind, we are still talented. We just need this affirmation that we are still great people.” — Anonymous


過去這一年我讀了成千上萬字的故事。不是道理,不是說明,是故事。是作者們投影自己在其中的故事,彎彎曲曲走過那些心境轉折的故事,帶著我們一起認識自己、一起破碎、一起等待、一起失望,也一起希望的故事。讀完後,還可以在章節下方留言,那一則則的留言雖然個個匿名,卻是千真萬確的回饋、分享、共鳴。匿名好似一張張沒有長相的影子,但卻是無比珍貴的,因為,匿了名就不需要為了護著特定立場或形象反而不分青紅皂白,匿了名就無法被他人貼上標籤,匿了名就不用為了避開攻擊而隱晦地說話。

一面讀這些故事和下方留言的時候,我也一面不斷地和自己辯解。這樣的辯解並不是什麼激烈的對話,而是一種與自己溫和且緩慢的抗爭,好像視野漸漸明亮,重新審視向來如此的理所當然。從前劃分於灰色地帶內的情感,甚至因為尷尬迴避而誤以為事不關己的情感,都因為靠近了、因為懂了、因為參與其中了,才明白其實都可以是辨別的白與黑。我從未真正理解細節就去否定的事情,有沒有真的好好聽過它們的聲音和訴求?我一直以來被教著去引以為傲的價值觀,是否真的是唯一稱得上好的價值觀?我們看似平凡,可是我們身上是不是其實也可以找到很美好的力量?

我覺得我們只是需要去肯定、需要被肯定,我們也許不是外表多光鮮亮麗、也未必是受到大眾捧著追逐的人,但是一個人不需要為了自己最單純的樣貌掙扎,我們還是可以一樣真誠、一樣善良、一樣純粹、一樣有才華、一樣有能力去愛、一樣有資格被愛。

新的一年,我仍舊不擅長建立具體的新年目標,唯一能夠做的,也是唯一想做的,就是靜下心來審視過去這一年,在裡面細細挑揀、細細整理成段。以前我總認為要用風花雪月的詞彙才夠去形容內心的澎湃,但是後來發現,真正的情感是無須經過篩選也不必刻意去討好任何人的。這麼多年來,我們無可避免地遇到這麼多明明在不同時間點發生、卻老是似曾相識的事情,也本能地一下子就找出類似之處,本能地比較不同的地方。這個冬天,跟三年前很像,我還是看不清下一步,我還是被困在原地,我還是經常懷疑自己是不是隱形的,但是,還好這次我聽見了這些故事,好像在不知不覺之中變得坦然了。生活裡看似反覆地拆解、再搭建,反覆地出發、再回到原點,即使沒有外顯的收穫,其實不都是在告訴我們,我們還保有被拆解的能力,和再搭建的能力嗎?

從前是因為美好的事情先發生了才願意相信,如今卻是因為先相信了,所以發生。

 

傾其所有